阅读历史 |

分节阅读 260(1 / 2)

加入书签

d给他了。”万通板着脸:“您看呢”

宪宗皇帝想了想:“来人,召阁老们来见朕。“

因为今日并非万通值班,加上商议国事,他不方便在场,于是就退下了。

想了想,去找了万喜,万达在月中就要举家搬来了。

他想去看看,给弟弟一家安排的住处怎么样了收拾好了吗伺候的下人怎么安排的

这边吴有为已经知道了自己被派官的事情,而且还知道此事已经不可更改了。

因为派官而已,最高的就是知府,最低的是小吏,所以也没惊动皇上,直接吏部就分配名单了。

最后就是直接下放,完事。

没有人知道,名单里竟然还夹带了个侍读。

因为已经发了抵报,此事天下皆知,朝廷不能出尔反尔,吴有为知道之后,想了想:“也挺好。

“还挺好”张升都急的不行了:“我听说,这次派官有不少地方都是 都是偏远地区,你难道要去一个蛮夷横行的地方任官吗”

因为蛮夷,所以不懂君臣之道,更不服管教,有不少朝廷派去的官员,被当地的土著给宰了,因公殉职,朝廷给点抚恤,连报仇都少见。

大明的地方太大了,附属的各部族和属国也不少,没那个时间计较。

何况,那些官员被派去偏远之地,就想着怎么搂钱,好贿赂上官,能调离此地,谁在当地做出政绩啊

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仕途,而不是当地的民生。

张升不怕吴有为不顾及民生,他怕的是万一派个找死的地方,吴有为这条小命就没了。

“要想出政绩,就得有所作为。”吴有为想了想:“从基层往上爬也挺好,我也想任一一方父母官,造福一方百姓。”

过一下当官的瘾呗。

再说,他也向外放一下,躲开成华七年的漩涡。

杨一清他们都在为吴有为奔走,可吴有为本人倒是很乐意外放,这就让知道消息的宪宗皇帝很感兴趣了。

他在百忙之中,召见了吴有为。

没有人知道吴有为跟宪宗皇帝说了什么,因为是单独召见奏对,门口是怀恩太监亲自守着的,万安他们生怕夜长梦多,连忙将选派之地都规划好了。

要么是偏远苦寒之地,要么就是犄角旮旯里不容易出政绩的地方

不过为了怕被人指责自己公报私仇,还特意选了个南方的县城,谁都知道,江南是鱼米之乡,膏腴之地,但那指的是苏杭等地,而他们给吴有为安排的地方,就是最南边的,松江府那边的一个县城。

据说那县城破烂不堪,说是县城,其实就是个大村子,连个像样的城墙都没有。

“这个肯定合适他”柏珍阴笑着道:“听金山卫那边的人说,那地方偶尔还有倭寇上岸,前三任都是死在倭寇刀

“这个地方,好”挑的太合心意了。

万安指着另外两个地方:“另两 也添上去。

另外两个地方,一个在大同府,一个在四川。

大同那边经常有火筛、也先、鞑靼等部落来回,大战没有,小股战频繁爆发。

四川那个地方是天府之国,但是天府之国也有短板,临近青海那块康巴地区,就是个事故高发地。

这三个地方,哪个都不是好待的。

万通在下午听说吴有为竟然还是被派官了,火急火燎的进宫求见,可皇上在跟几位阁老六部尚书议政,参加的还有吴侍读的顶头上司尹直尹大人,这位大人如今可是十分不高兴。

甚至万安他们也在场,已经被尹直给训的抬不起头来了。

但是万通知道,自己来晚了一步。

正急着的时候,一个小太监出来了,见到万通一笑:“万大人。

“公公,里面”万通认得这个小太监,别看人小,但是他是怀恩太监的徒弟,在皇,上身边伺候的,总比别处的高一等。

“您放心,吴侍读没事的。“小太监就说了这么一句话,就忙不迭的招呼人去换热茶。

万通还是心里没底,他都厚着脸皮求到了皇上这里,怎么还被派官了啊

一派官,最少一任,也就是三年,三年过后,要么往上升一级,要么 就得原地再任三年。

升一级也不能立刻回京,早的三五年,晚的十几年,看看罗伦就知道了,这都七八年了,在南边干出了那么大的业绩,不也没回来么。

虽然早就应该调回来了,但是罗伦那边主持三季稻颇有成效,就算回来 起码也得是个堂官。

堂官就是对京中各部长官如尚书、侍郎等的通称,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。

但是那要他们分开多少年,他舍不得,更不可能同意分开

正文322 上海县

里面,却在因为吴有为外派的事情,吵的差点儿掀翻了屋顶。

皆因吏部给的三个地方,太让人不满意了,不说派个富裕的地方,起码中等吧

结果派的地方都是下等

前文说过,地方划分为上等,平,和下等。

给吴有为分派的官职是县令,而分派的地方,就是下等县。

三个地方,连个平的都没有,全都是下等,一个比一个贫瘠

“这明明是公报私仇”尹直人如其名,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,公报私仇他最讨厌。

“怎么是公报私仇呢”吏部的人耿裕不高兴了:“这是正常的呀再说了,不贫瘠的地方,也不容易出政绩啊”

这是被选派剩下的地方,其实还有两个评级是“平”的县,但是,没有拿出来。

反正,明年再派官,也一样。

主要是,有人给他送礼了,说了,越是贫瘠的县,越好。

就连南方那个烂渔村,都能说成县。

这话说的尹直噎得很,这是什么话

“本官记得还有两个县。”刘定之摸着胡子问吏部的人:“怎么没在选派之列”

“已经,已经派了。“耿裕擦着汗,心说回去就随便找两个人派过去。

谁知道这么大岁数了,记性还挺好。

双方你来我往,为了这事儿吵得不可开交。

翰林院是不服气吏部对翰林院的态度,这是明显打压的意思。

而吏部的耿裕则是为了点儿钱,不守规矩,拖了整个吏部下水,姚夔这位尚书是成化五年上任的,如果不是姚夔当了吏部尚书,耿裕就有可能升任了。

所以跟万安一样,耿裕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。

上头压着个姚夔,他就难有出头之日,所以万安一说他就同意了。

结果吏部自己还不合呢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